Skip to content

台積電

張忠謀如何在55歲的時候創立目前市值29兆台幣的台積電

張忠謀如何在55歲的時候創立目前市值29兆台幣的台積電

張忠謀創立台積電的故事確實很特別。以下是關鍵歷程:

1983年,張忠謀52歲,在通用儀器公司擔任總裁,要改變公司策略,但卻因為內鬥被迫離職,然而,那時候股東、客戶都覺得他做得很好,他只好黯然回到台灣。

1985年,55歲的張忠謀在工研院時期提出「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」的創新想法,也就是純粹專注於為客戶代工製造晶片的商業模式。

創立過程中有幾個關鍵要素:

1 政府支持:當時行政院長俞國華支持這個計畫,促成政府通過投資。工研院投資美金4,800萬元,荷蘭飛利浦投資美金2,700萬元。
2 獨特的商業模式:當時業界普遍認為晶片設計和製造應該整合在一起,但張忠謀提出專業代工的創新概念,讓客戶專注於設計,台積電專注於製造。
3 人才召募:張忠謀成功延攬了許多優秀人才加入,包括來自工研院的工程師。
4 技術基礎:工研院電子所累積的半導體技術,為台積電奠定了良好基礎。

台積電從1987年成立時只有220名員工,發展到今日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專業晶圓代工廠。張忠謀的這個決定不僅改變了他的人生,也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建立了重要地位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張忠謀在創立台積電前已經有豐富的產業經驗:

1 在德州儀器工作25年,擔任過副總裁
2 曾任工研院院長特別顧問
3 在通用儀器公司擔任總經理

這些經驗都為他在較晚年創業奠定了重要基礎。他的故事也顯示,創業並沒有年齡限制,關鍵在於遠見和執行力。

台積電與英特爾季淨利比較 2024年Q2

台積電與英特爾季淨利比較 2001年Q1到2024年Q2 | 台積電(淨利82億美元)在晶圓代工市場碾壓英特爾(淨利負16億美元)

我們比較了世界上兩大晶圓代工龍頭的每季淨利,分別是台積電和英特爾,比較的期間是從2001年第一季到2024年第二季,可以看到大約在2020年之前,大部分的時間英特爾的淨利是大於台積電的,但台積電靠著晶圓代工的技術優勢在2022年第二季開始到目前的兩年內淨利都超越英特爾,英特爾甚至在今年2024年的前兩季都處於虧損狀態,而台積電是連續23年以上每季都維持獲利,非常不容易。我們並解讀了這個獲利轉變的背後意義,包括英特爾在2021年決定重新進入晶圓代工市場,以及其遇到的競爭與挑戰。

AI 護國群峰淨利大亂鬥

AI 護國群峰淨利大亂鬥 2013年Q1到2023年Q3 台積電 緯創 緯穎 技嘉 奇鋐 世芯 創意 雙鴻 智原

AI是近期台股多頭的焦點,本次內容將深入探討AI群峰的淨利比較,淨利由高到低分別為台積電、緯創、緯穎、技嘉、奇鋐、世芯、創意、雙鴻與智原,動畫中的資料期間是從2013年第一季到2023年第三季,第一個亮點是台積電的淨利輾壓其他8檔AI概念股,所以我們下一段動畫會排除台積電,才看的到其他AI概念股的淨利變化。